“正義的信念不可動搖,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,人民的力量不可戰勝!”習近平總書記的莊嚴宣示,深刻揭示“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”這一光輝真理 專題
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: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—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啟示錄(二)
新華社記者
這是對歷史的致敬,更是對未來的指引。
9月3日,盛大的閱兵儀式、隆重的紀念活動、震撼人心的文藝晚會……正義必勝!和平必勝!人民必勝!億萬中華兒女團結一心、豪情滿懷。
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,是中華民族的壯舉,是驚天動地的偉業——
14年,5098天,中國人民浴血奮戰,徹底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,書寫了捍衛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,中華民族迎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,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。
“正義的信念不可動搖,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,人民的力量不可戰勝!”
習近平總書記的莊嚴宣示,深刻揭示“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”這一光輝真理。這是對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抗戰歷史的深刻總結,是對為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犧牲奉獻的人民英雄的深情致敬,是對為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的偉大號召。
山河淬火,人民書寫雄壯史詩
9月4日,從北京開往武漢的列車上,廣播響起:
“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,向兩位特殊的乘客致以最高的敬意。他們是昨天參加紀念活動的抗戰老兵宋其祥、劉吉祥……”
語音未落,車廂內響起持續而熱烈的掌聲。這是對抗戰英雄的深情禮贊。
“這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,也是世界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。”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,深刻闡釋偉大勝利的歷史意義。
歷史轉折,始于挽救危亡的必然抉擇——
近代中國,戰爭的烽煙從未消散。自1840年英國殖民者憑借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,昔日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,不斷陷入戰敗、求和、割地、賠款的噩夢。
1931年9月18日,炮聲呼嘯。一夜之間沈陽失陷,幾個月后東北淪陷!1937年7月7日,盧溝橋的槍聲劃破夜空。平津危急、華北危急、中華民族危急!
數年間,大半個中國淪喪在日軍鐵蹄之下。930余座城市被侵占,數千萬難民流離失所。冰冷的數字背后,是被蹂躪的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痛。
抗日則生,不抗日則死——振聾發聵的吶喊,撞擊著中華兒女的心,激起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”的無畏擔當。除了抵抗,別無他路!
歷史轉折,源于中流砥柱的信仰感召——
身處“覆屋之下、漏舟之中、薪火之上”的民族,何以被召喚?
為國家民族生存而戰!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、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、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,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,中國共產黨挺膺擔當,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核心。
九一八事變第二天,《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》貼在沈陽大街小巷。隨后,《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》等一系列宣言和決議發表,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戰。楊靖宇、趙尚志、周保中、趙一曼等共產黨人奔赴東北戰場組織抗日斗爭……
“年輕的中國共產黨,你就是核心,你就是方向。”1940年,歌曲《跟著共產黨走》在沂蒙山區唱響。
“他們是在建立一個新世界,只有他們才能挽救中國脫離日本的羈絆,才能治療中國的社會疾病。”親赴延安和敵后根據地考察的美國軍官埃文思·福·卡爾遜如此評價。
中國共產黨人以“救國于水火、解民于倒懸”的決心,獲得了人民的擁護與信賴,將千千萬萬個懷揣愛國之心、報國之志的個體,團結為屹立不倒的民族。
歷史轉折,歸于危急關頭的民族覺醒——
低沉悲壯的《松花江上》、斗志昂揚的《在太行山上》、慷慨激越的《保衛黃河》、飽含深情的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》響徹大江南北。
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眾之中。
最后一碗飯送去做軍糧、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、最后一個孩子送上戰場……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,各黨派、各民族、各階層、各團體同仇敵愾、共赴國難,工農兵學商勠力同心,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。
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:“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、以血肉之軀筑長城,取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。”
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,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。這一勝利充分證明,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、是真正的英雄,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民族。
鐵骨錚錚,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
9月3日,當空中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時,“海空衛士”王偉的妻子阮國琴在觀禮臺上把王偉的照片舉向藍天——
“81192,請你返航!”
“我已無法返航,你們繼續前進!”
王偉犧牲前最后的話語穿云破霧。
“阿偉,我受邀請觀禮了。你看,戰友們駕駛著戰機飛過北京天安門!我們一直都在等你回來!”望著遠去的空中梯隊,阮國琴內心久久不能平靜:我們現在已經有最先進的戰機,無懼任何強敵。
感天動地的情感共鳴,充盈著凜然無畏、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。
“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、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。”
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深情講述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,并指出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“從來沒有被壓垮過”,而是愈挫愈勇,“不斷在磨難中成長、從磨難中奮起”。
東北黑土地上,抗聯將士們視死如歸;華北青紗帳里,游擊健兒逞英豪;延安寶塔山上,閃耀著希望的燈火;滇緬公路上,南洋機工用生命運送著抗戰物資……14年抗戰艱苦卓絕,淬煉了全民族的堅強意志。
從被野蠻入侵而瀕臨亡國滅種,到重新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;從“一輛汽車、一架飛機、一輛坦克、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”,到擁有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……烽煙散盡處,古老的土地迸發勃勃生機。
“今天,中國人民擁有的一切,凝聚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,浸透著中國人的辛勤汗水,蘊涵著中國人的巨大犧牲。”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,我們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愈發濃烈。
不畏強暴、自立自強,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“我們有自己的飛機了嗎?他們還敢來嗎?”
“再也不敢,誰也不敢!如今,中國人的天、中國人的地、中國人的海,都是咱中國人自己說了算!”
9月3日晚,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上,這段穿越時空的對話讓人淚目。“自立自強”的精神內核,讓每個中國人熱血沸騰。
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的將士們高擎“自己動手、豐衣足食”的旗幟,開赴南泥灣;“兩彈一星”元勛們扎根西北荒漠數十年,默默無名地為祖國“鑄劍造盾”;以袁隆平為代表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日復一日辛勤付出,讓中國人端牢飯碗……
精神火炬歷久彌新,國家發展日新月異。
從落后挨打到民族獨立,從一窮二白到走到時代前列,我們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,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。
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,這種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實踐精神,這種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心和決心,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,也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。
不畏強暴、自立自強,守護和平、勇毅前行。
無人、水下、網電等領域新型作戰裝備,高超聲速導彈、戰略導彈等國之重器……一個個先進國產裝備向全世界展示著中國捍衛和平的底氣,為全球安全治理注入穩定力量。
和平靠什么?“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有真正的和平!”佩戴“共和國勛章”觀禮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出了他的答案。
昭昭前事,惕惕后人。當今世界并不太平,威脅從沒走遠。人類仍面臨和平還是戰爭、對話還是對抗、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。
“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、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,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,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”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大會上鄭重宣示。
今日之中國,以實力捍衛和平,以開放胸懷擁抱世界。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:自立自強的中國人民,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堅定力量。
眾志成城,創造新的歷史偉業
“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。任何時候,我們都要以人民之心為心、以天下之利為利,為增進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。”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,凝聚起民族團結的強大合力,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為民族偉大復興昂揚奮進。
紀念大會現場,三個“人”字觀禮臺組成“眾”字,筆畫延伸至不遠處的“鋼鐵長城”年號臺。
“團結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,是凝聚人心、成就偉業的重要保證。”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。
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,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,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。經歷血與火的洗禮,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。
面對全球科技競爭,科技工作者集智攻關,啃“硬骨頭”攻“卡脖子”,激蕩起澎湃不息的科技創新浪潮;
面對國家發展藍圖擘畫,廣大群眾踴躍參與、積極建言,以點滴智慧匯聚成推動時代進步的力量;
面對民族復興壯闊征程,海外僑胞始終心向祖國、情系桑梓,用跨越山海的堅守與付出續寫同心奮斗的篇章;
…………
前進,前進,前進進!無數平凡的身影踏著先輩的足跡前行。物換星移,挺立的是脊梁,傳承的是精神,依靠的是人民偉力。
這力量,源自對血脈的賡續傳承——
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綿5000多年而從未中斷的悠久文明。強烈的家國情懷、不屈的民族意志,讓我們一次次經歷磨難仍頑強地延續文明的傳承,從沒停下前行的腳步。
這力量,源自對夢想的不懈追求——
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,夢想的召喚催人奮進,中華兒女奔向美好明天步履鏗鏘。
這力量,源自對未來的堅定信念——
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!
“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同舟共濟、眾志成城,就沒有干不成的事、邁不過的坎。”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定話語凝聚起磅礴力量。
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。投身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,中國人民必將迸發出排山倒海的偉力,在時代大潮中奮勇搏擊、一往無前!